校长工作报告
——在荆楚理工学院第一届二次教代会
暨一届二次工会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吴麟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校长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十一五”期间三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已经结束,我们迎来了“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一五”期间的后三年(2008-2010),是我校发展历史上值得深刻反思与总结的三年,是社会大环境与我校小环境共同作用促进学校脱困爬坡、科学发展的三年,是全校师生员工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克难奋进的三年。在这三年中,学校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求稳定、保运行、强规范、入主流、谋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统筹兼顾,把学校各项事业稳妥有序地推向前进,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规范,办学活力逐步增强,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学校教育事业呈现出回升向好的良好势头,为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回想“升本合并”之初的2008年,学校办学秩序问题、债务问题、信誉问题及其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极其严重,加之学校资金链断裂,包工头等债主闹事堵门之事常有发生,包括师生群体性矛盾在内的各种矛盾尖锐对立,学校办公与运行管理环境十分恶劣,学校处于内忧外患的极端困境中,严重威胁到学校的生存稳定。学校党委行政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在深刻分析校情的基础上,科学部署,务实有效地开展工作,牢牢把握了学校发展大局。我们始终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充分把握校情和学校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并在始终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的前提下,分别明确了过去三年阶段性的战略主题和相应的工作重点,即:2008年重在“求稳定,保运行”;2009年重在“强规范,谋发展”;2010年重在“入主流,促发展”。因此,学校发展是按照“规范办学、依法治校”和“强化内涵建设,探索特色发展”的总体要求而逐渐展开,不断深入地推进。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站在学校发展大局的高度,统筹兼顾、务实有序地解决各类事关民生的历史遗留问题,逐步提升教职员工待遇。在大局面前、原则面前和压力面前,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竭力化解各种问题矛盾,着力培育学校发展活力,努力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可以说,“十一五”时期的后三年,我校虽然面对各种复杂困难、矛盾和压力以及由此交织而成的艰难局面,但我们荆楚理工人全力以赴克难奋进,在推动学校脱困爬坡、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科学制定办学思路,初步明确办学定位
在继承巩固学校传统优势并经过近两年多时间的实践与思考的基础上,我校于2010年6月召开了荆楚理工学院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在此次会议上,我们进一步统一了全校思想和办学思路,初步明确了学校办学定位。我们提出并坚持了以“强化内涵建设,谋求特色发展”为战略总思路。在这个战略实施实践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在发展模式上坚持“大开放、大整合、大发展”,在发展思路上坚持“开放办学、特色办学、人才办学”,在培育并强化学校发展特色上坚持“立足基层(荆门),研究基层(荆门),服务基层(荆门)”。在思考与实践过程中,正式提出和部署了我校“三步走”发展战略(即逐步实现荆门的荆楚理工学院、湖北的荆楚理工学院、中国的荆楚理工学院的战略蓝图)和“四大工程”计划(即队伍提高工程、优势学科孵化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资产盘活与运营工程),以全面协调地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我们初步确立了“立足基层(荆门),研究基层(荆门),服务基层(荆门)”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树立了“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基层建设基层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及“丰富其知识、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与此相适应的学校特色发展之路与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思路和定位的指导下,我校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不断推向深入。在内涵建设新时期,我们倡导坚持“育人为本”,切实树立起“教授治学,全员育人”的基本教育理念,逐步构建以学校教授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为主导的学术治理运行机制,逐步构建以“强化工会民主监督管理、校务公开与监督、规范招投标行为、审计监察职能”等为重点的民主管理机制,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机制。在这个大背景下,我校不断规范教学工作,强化教育教学内涵建设、质量建设,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体系的要求,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学管理逐步规范,教学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合并后,按照本科院校的要求,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常规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符合本科院校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继《荆楚理工学院教学管理文件汇编》之后,围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等中心任务,相继出台了《荆楚理工学院教学团队建设规划》、《荆楚理工学院校外名师讲学计划实施办法》、《荆楚理工学院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方案》等十几项管理制度,这些教学管理制度的出台,为规范教学管理,维护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
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强课程建设,继续推行校内课程评级制度并积极创建精品课程,三年中由08年校级精品课程增加15门,省级精品增加1门;不断强化专业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编制了2011年—2015年专业建设规划。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专科专业由原来的58个调整为39个,本科专业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现在的19个,并完成了六个新本科专业的申报工作。积极申报省级品牌专业,全面启动校级品牌专业的评审申报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教研室建设。教研室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者、实施者。学校规范了教研室的设置,明确了教研室的工作职责,强化了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产学研合作教学实践与研究等教学内涵建设的战略要求。目前,全校共设置教研室70个,这些教研室将在学校团队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研究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学校全面启动了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进行了全面整体部署安排,建立了评建工作机制,分配了评建工作任务,落实了评建工作责任单位,强化了评建工作责任;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正扎实推进,材料准备及各项工作较有成效。这一切,为我校评估工作顺利推进并最后取得胜利打下了重要基础。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
三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以“丰富其知识、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的人才培养理念统领育人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教风带学风、以管理促学风、以典型树学风的互动机制。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强化学生宿舍管理。加强了对学生课余文化活动的引导。
学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文件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出台了《荆楚理工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学校遴选优秀教职员工担任班主任,指导学生成人成才,校长、书记亲自担任班主任,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
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如,我校“大学生德育基地”在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挂牌,为我校素质教育工作增添了新平台,开辟了新途径,探索了新路子。三年前,部分学生群体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颇为紧张,甚至是对立的,但是,经过三年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学生显著增强了学校荣誉感、集体感,积极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与学校真正融为一体,逐步增强了“良师益友”“尊师爱校”的良好校园文化,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
(四)走过三年困境,财务状况逐步趋好
合并之初,在申办本科院校的过程中,为从“量”的方面基本达到本科院校办学标准而启动进行的校园扩建、人才引进、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购置等项目,在实现成功升本的同时也使学院背负了超出支撑学校和谐发展承受能力的沉重不良债务。2008年初,原“两校”财务实质合并之时,学院负债总额为5.39亿元。与此债务规模相伴随的,还存在有大量的资金挪用和不规范使用行为,存在有严重的不规范办学行为和基本运行管理制度的缺失,以及办学条件、教职工生活条件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债务结构很不合理,学院财务可支配的资金几乎为零,造成严重的资金链断裂。
过去三年来,学校想方设法重塑学校诚信形象,重构资金链,从2008年的“刀刃上的财务运行模式”过渡到2009年的“从紧预算的财务运行模式”,对各单位(部门)实行了从紧的支出预算,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单位(部门)的稳定运行。2010年开始,按照学校提出的“入主流、谋发展”的发展思路,围绕教育教学工作这个中心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及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这个重点,合理把握资金投向,初步实行了综合财务预算。
学校积极推动校区置换与资产处置工作,盘活校园资产和教育资源。在市政府的协调下,我校十里牌校区以一亿元的价格与荆门市职教集团实现了置换,缓解了学校的资金困难,支持重构了学校资金链。学校积极开展校园经营,经营性创收项目2008年8项创收214.95万元,2009年19项创收305.73万元,2010年28项创收511.17万元,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学生对膳食服务的满意率也在不断升高,由2008年(千人问卷调查)81%,2009年的83%,上升到2010年的95%。
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学校化解了众多重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筹措资金1100万元化解了丁香园教师住宅问题,解决一大批教师的住房问题;缴纳了原拖欠的2007年10-12月份公积金;兑现了2007年被挪用的学生专项资金和2007年教职工岗位津贴与课时津贴近两千万元;支付了各类工程与设备欠款7810余万元;化解部分教职工集资款431万元;兑付原荆门职院所欠的招待费及车辆维修费72万元;支付了2007年及之前所欠科研津贴150万元;全部兑现历史遗留的原荆门职院引进教授安家费等100余万元;筹措资金近两百万元化解原荆门职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办学危机和债务问题;以及筹措资金帮助处理原荆门职院后勤集团、附属医院等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遗留问题的合理化解有效地维护了学校的安全与稳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过去三年来,学校不断拓展增收渠道,积极开展增收节支和开源节流工作。包括各种专项资金在内的省市财政拨款从2007年的5333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8087万元,非税收入从9394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2461万元。2009年始通过争取省里相关部门支持,上调专科生学费标准,为学校增加收入达1300多万元。
从财政数据看,2010年财政总收入与合并前相比增加了41.3%;用于教职员工的工资待遇经费支出与合并前相比增加了26.89%;2010年上交的社会保障费比合并前增加了50.21%;离退休保障支出比合并前增加了40.67%。2007年国家财政拨付的奖助学金385万元(但当时被挪作它用),2010年国家财政拨付的奖助学金是2507万元,比合并前增加了5.51倍;2010年公用经费支出与合并前相比,节省了3.43%;2007年年末账面净资产3.54亿元,2010年年末账面净资产5.74亿元,增加了61.99%。三年来,学校逐步走出困境,财政状况逐步好转。
(五)校园基本建设初步完成,校园环境焕然一新
根据“一个校区集中办学”思路,学校在财务及其紧张的前提下,高度重视校园基本设施及环境建设。先后实施了沙洋校区、十里牌校区的整体搬迁或处置,整理并良好管理了过渡性校区“月亮湖校区”,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良好地维护了办学基本秩序,推进了校区和校园环境建设。学校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先后启动了历史遗留的“升本扩建”工程中所有搁置已久或未完工工程的续建工作。2008年基建项目投资9374万元,施工面积44000平方米;2009年投资6473.6万元,施工面积56400平方米;2010年末,启动了工科教学楼复工。除工科教学楼之外,所有复工工程已全部投入使用,产生了良好效果。
2008年工业训练中心、理科实验楼、艺术中心琴房、中轴线三标段四项工程顺利竣工投入使用。2009年行政大楼、新图书馆、新学生公寓、艺术中心、青年广场、工业训练中心等全面复工并投入使用。同时逐步完成了中心广场、图书馆周边、青年广场、人行道等地的绿化建设工作以及路灯的安装,新建了运动场地;同时积极争取争取市有关方面支持,在四干渠沿河修建了护栏。校园基本建设的完成极大地改善了我校的办学条件,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良好的校园环境受到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也吸引了众多荆门市民的青睐,学校的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
(六)强化项目审计,积极推进廉政建设
加强审计监督,取得明显效益。我校成立了以审计处为主体的审计专班,将专班细化为资料组、审核组、核对组,各负其责,并积极争取市审计局的支持。规范内审流程,实行多级审核制,降低了委托审计成本,促进了工程项目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规范。
依法实施工程结算审计。在各类工程结算审计中,严格规范送审资料。三年来,完成基建(修缮)工程项目结算审计共81项,送审金额2.34亿元,审减金额计1626万余元;仅2010年,送审金额就达1.02亿元,审减金额达861.82万元,为学校实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学校积极探索工程项目的跟踪审计。完成对国家拨给学生2008年上半年生活补助费的跟踪审计1项,2010年逐步探索完成基建(修缮)工程项目的跟踪审计2项,有效地促进和控制了工程造价。
严格财务收支审计。三年来,完成财务收支审计9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96条,促进被审单位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规范经费和票据管理,配合上级审计和清查工作,完成了对各单位的收费项目、创收经费、科研经费、“小金库”和自留资金的清理统计工作;2008年完成后勤集团债务、国际教育学院收费的专项审计2项,提出意见和建议34条;配合上级完成了对我校的基建审计项目200余项;2009年完成上级下达的“小金库”治理工作任务,对7个部门存在的坐收坐支现象进行了规范;2010年完成5个单位共7个事项未报帐经费的审核;完成后勤集团向职工的借款审核1项,对事项的真实性,发票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了严格认真的审核。2008年成立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开通校务公开电话、师生投诉信箱,建设校务公开网并成功运行。截止目前,校务公开网点击量已达18万多次。
通过强化审计和校务公开工作,规范了各工程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减少了各个环节出现腐败现象和违纪违规现象的可能性,为学校在规范办学,尤其是在防范风险、确保资金安全、规范管理和促进效益的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七)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做好人事与民生工作
学校坚定地把民生问题摆在突出地位,关注民生,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自2008年以来,人事工作沿着“清理、整顿、规范”的轨迹运行。紧紧围绕“规范”二字下功夫,努力做到“讲政策、讲原则、讲纪律”,不断规范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努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努力做到为全校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如前所述,三年来,学校筹措资金化解了众多重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积极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针对原两校聘用工勤人员较多及人浮于事的现象,终止了原沙洋校区116名临时工和学校20多名司机的劳动关系。2009年学校开展“三定”工作即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减少工勤岗位设置,按期终止一批工勤人员的劳动关系,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共终止218名工勤人员的劳动关系。三年来共减少工勤人员等达350人以上,每年为学校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近400万元。
规范工资、津贴和福利的发放工作。2009年以来停发了长期不在岗、进修学习逾期未归、“三定”未聘达一年以上等20多人的工资,基本上杜绝了“不管是否在岗,工资福利都有”的不公平现象。同时,为了更好地落实有关政策规定,按照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精神,推进岗位津贴发放规范化、常态化进程。
提高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待遇。三年来,在学校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维护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积极维护和改善教职员工福利待遇。兑现了原荆门职院教职工07年下半年的津贴。教职工工资能够按月发放,教职工津贴在春节预发一部分的基础上次年足额发放。从发放07年下半年津贴开始,我校离退休老同志按照在岗教职工岗位津贴40%的比例享受生活补贴,共享学校改革成果,从而使我校离退休老同志的待遇在原基础上每人每年增加3000—7000元(离退休人员根据其职称、职务的不同,享受生活补贴的标准不同)。
积极解决编制问题。在荆门市人事编制特别紧张的情况下,学校积极努力取得市委市政府支持,2009年市编办下达我校150个新增编制计划。学校于2010年上半年解决了历史遗留的引进人员(包括硕士和教授)58人的人事编制问题,12月份又对历史遗留的聘用人员中的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以及近两年新进的硕士毕业生共75人进行了资格性进编考试,进编工作即将完成。通过荆门市卫生系统、教育系统和我校的共同努力,解决了沙洋校区因搬迁造成的7位教职工两地分居问题。
努力完善帮扶工作,解决特困教职工的医疗救助。2008年,学校为21位贫困教职工献爱心,通过市总工会救助5人;2009年学校救助11位贫困教职工,其中4人得到市总工会救助;2010年学校救助贫困教职工16人,其中8人得到市总工会救助。
(八)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内涵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根据“强化内涵建设,谋求特色发展”这个战略总思路,逐步启动实施了队伍提高工程,并即将颁布实施着力于带头人队伍建设的“荆楚学者计划实施办法”、着力于中层骨干队伍建设的“人才招聘管理办法”和着力于我校教职员工学习进修提高的“教职员工进修管理办法”。这三项新制度将为我校一体化开展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提供制度保证。为了良好实施这三个制度,学校站在全局和发展的高度决定以“不惜砸锅卖铁”的决心下大力气推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在这个思路下,过去三年来,我校队伍师德师风、思想观念、业务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过去三年来,由于学校所处的特殊阶段,我们在队伍和人才工作方面基本处于自然维持和自我提升阶段。我们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岗前培训,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提高。通过这个方式,我校有80余名教职工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学校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40%;晋升教授职称13人,晋升副教授职称51人,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30%以上,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逐步改善。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开展了“教学新秀”、“先进模范教师”等评选活动,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树立榜样。组织开展教学基本功大型竞赛活动,以普通话及教师口语、粉笔字板书、教学课件设计及制作为竞赛内容,经过综合评定,评出多位教学基本功能手,大大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的提高。
扎实推进管理队伍水平的提高。为适应内涵建设需要、全面提升广大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学校将“走出去,博采众长”与“请进来,传经送宝”相结合。开展中层干部培训会,组织各部门、学校中层干部分别到井冈山、湘西、武汉等高校学习、考察。邀请专家来我校作提高执行力专题培训等。通过这些活动,大家学习到了兄弟院校许多宝贵经验,队伍总体水平有了一个新的提高。
(九)高度重视招生就业工作,成绩显著
学校高度重视招生就业工作。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招生宣传,吸引了大批考生报考我校。在湖南、河北、江西、安徽和湖北五个省成功组织了艺术本科专业校考,提高了我校知名度,增加了生源,优化了考生结构,提升新生生源质量。
学校还注重开拓荆门本土生源市场。积极与本市高中加强联络,给本市高中授牌“优质生源地”,并邀请本市教育局及所有高中来学校参加荆楚理工学院首届招生工作联谊会,打造荆门高、中等教育联盟。同时,学校积极在省教育厅争取本市生源本科录取降分的政策,内外结合,大大拓展了荆门本地生源市场。经过努力,三年来,我校招生工作在省内高校一直居于先进行列。
2008年省教育厅实际下达招生计划5682人,共录取新生5701人,实际报到5446人,其中:本科生892人,专科生4554人,完成计划总报到率为95.84%。
2009省教育厅下达我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810人,实际录取人数6993人。实际报到人数5576人,其中本科1277人,专科4299人。完成计划总报到率为95.97%。
2010年省教育厅下达我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750人,实际录取人数人6976人,实际报到人数5900人,其中本科1691人,专科4209人。完成计划总报到率为104%。
连续三年,我校完成计划总报到率都在95%以上。在校总人数,本科生在校人数、比例逐年增加。2008年在校总人数17631人,本科生892人。2009年,在校总人数16466人,本科生2708人。2010年,在校总人数17385人,本科生3892人。
成教学院办学取得良好成绩。在招生方面,2008年2216人,2009年3192人,2010年3843人,招生规模年均增长33%。目前成教在籍学生10902人,首次突破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662人,初具实体学院规模。在办学效益方面,基本还清历史欠债,并帮助学校激发了各教学学院的办学活力。国际教育学院经过清理整顿,招生项目与运作逐步规范,国际合作办学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目前,与澳大利亚西澳理工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获省教育厅批准同意,与美国和菲律宾的中外合作项目也在规范推进中。
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高度重视并常抓不懈。学校整合社会、政府、学校三方力量,共同推动就业工作。积极探索“实习+就业”一体化推进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实习择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目前,学校已建设实习就业基地30多个。
学校还积极争取省就业主管部门、市政府及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支持,为我校毕业生提供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新的就业平台。2010年6月,由荆门市政府主办的大型招聘会成功在我校举行,到会单位两百家,参会毕业生7000多人。
三年来,我校学生就业保持良好势头,就业率均在90%以上。2008届共有专科毕业生5753人,实际就业人数5217人,就业率90.68%,高于全省、全国就业率。2009年我校共有本、专科毕业生5591人,实际就业人数5108人,就业率达到94.14%,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2010年,我校共有专科毕业生5064人,毕业生就业人数4683人,毕业生就业率92.48%。
(十)积极培育特色与优势,社会服务功能初步显现
学校一直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当成重要战略任务。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整合优势资源,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务实地服务于荆门崛起。
加强校地对接,实现校企融合。我校与地方政府建立了广泛的校地合作机制,如与掇刀区政府开展校地领导搭平台,企业家进校园,专家教授进企业活动等。进一步整合学校与地方企业的各种优势资源,充分发挥行业的集约优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的步伐,逐步实现科研资源共享与科研资源价值最大化。积极支持建设“荆门市医药创新研究中心”和“荆门市化工资源信息研发中心”。学校与星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共同组建了“荆门市光电研发基地”。目前,两大“中心”及光电基地已与20余家高新企业及单位签定产学研合作协议,并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30余项,产生了一定的科技成果。生物工程学院申报的《农产品加工与安全实验中心》项目获得中央财政300万资金支持。目前,学校已与20余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施“定单式”培养、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互补优势,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学校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把“服务城乡统筹、培育办学特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为加快我市的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服务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
学校先后修订了《荆楚理工学院关于科技人员服务地方企业的实施细则》、《荆楚理工学院关于创建科技实体化公司的意见》、等一系列激励制度,从制度安排和实践层面对从事产学研合作的教师给予倾斜及支持,形成有效、开放的产学研合作工作环境。
主动融入荆门,服务地方。荆门市首届“法治荆门论坛”、湖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筹办和高校武术比赛项目、近3000名师生参与十三运的大型文体表演、近1000名志愿者服务、“国培计划”教育实施等大型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既是学校特色和实力的体现,更是学校融入荆门、服务地方的功绩所在。
各位代表,学校在经历非同寻常的三年苦难和困境后,当前发展形势总体向好。这个可喜的成绩与进步是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取得的,实属来之不易,我们每一位荆楚理工人都要倍加珍惜和呵护。回顾这几年来的工作,我们牢牢地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始终坚持把“立足校情破难题、培育特色谋发展”的思想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之策,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是始终把“重塑诚信、提振信心”作为我们脱困爬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源,切实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又坚持“量力而行,稳妥发展”的务实精神。
三是始终把握好“继承发扬”和“开拓创新”的关系。荆楚理工是由两所专科合并、升格而来,原两校班子带领广大师生员工为学校成功升本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这一历史功绩必将载入荆楚理工学院发展史册。作为荆楚理工学院第一任班子,我们既要继承成就和成果,也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继承困难和债务,要用发展的办法加以化解,稳妥推进学校发展。
四是始终倍加珍惜师生员工中蕴藏的宝贵精神品质和大局意识。这种精神品质和大局意识一直鼓舞着我们去克服困难、创新发展。有两件事印象特别深刻:一是沙洋校区整体搬迁前的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大家质朴坦诚的发言使我至今难忘。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顶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竭力维持着基本的教学秩序,忠诚履行自己的责任。二是今年秋季开学前学校进行第二次校区调整性搬迁时,一批教授和年轻教师们为了顾全学校发展大局,克服自身巨大困难,腾出校内宿舍改作学生寝室,这种大局意识和崇高精神让我深受触动、十分感激。
五是始终坚持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始终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荆门市委书记王玲同志在面对我校十分困难的局面顶着压力的情况下对我校原十里牌校区果断作出处置决策,有力地促进了我校盘活资产、化解危机、良性发展,是具有战略远见的正确决策。我们将从发展理念的高度继续高举“入主流,谋发展”的大旗,以开放的胸怀和外向型思维,坚持不断解放思想,探索学校特色发展之路,推动学校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
各位代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工作与全校师生员工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问题、矛盾和压力。主要是:激励导向机制还不够科学,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导向还不够鲜明;包括队伍建设、人才工作和岗位设置等问题在内的队伍问题依然表现为,既是制约我校进一步脱困爬坡的瓶颈问题又是制约我校内涵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财政问题、民生问题和资产盘活问题依然表现为我校必须下力气处理好的重大问题;执行力低下是我校面临的迫切需要加强改进的重大问题;绩效观念还不强,岗位责任意识还不够到位,少数人思想观念、作风和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内涵建设和科学发展的要求等等,均是我校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学校统筹谋划,着力解决和改进。尤其是,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是我校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重大课题。学校党委将进一步提高凝聚全员谋发展的凝聚能力、引领学校发展的引领能力、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的护航能力和统筹把握安全稳定的维稳能力。通过加强四个能力,使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向前看,齐心协力谋发展,从而切实有效地推进学校内涵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二、2011年主要任务
2011年是荆楚理工学院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是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学校迎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攻坚之年。2011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教授治学,全员育人”,进一步探索现代大学管理运行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以“战略项目建设”为手段,着力提升执行力,深入推进内涵建设;切实树立正确业绩观,加快“入主流”进程,促使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加强制度建设,引导全校切实树立正确的业绩观
要注重区分岗位工作中“工作量、工作强度”和“业绩”之间的本质差别。总体来讲,我们的工作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岗位职责所要求的常规性工作,一个是岗位职责所要求的创造性工作。前者表现为工作的规范正常运行,后者表现为工作的创造发展进步。内涵建设时期,尤其要重在业绩的创造。创造业绩是内涵建设时期的本质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良好地完成岗位职责所要求的“常规性日常工作”,更要与时俱进,努力在教育教学或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等方面做出“创造性的工作业绩”。业绩不是由自己单方面评定的,业绩具有创造性,是由大家公认的成果作支撑的,比如人才培养成果、学生工作成果、基地建设成果、研究论文成果、各种权威奖励、通过研究成果实现的社会经济效益等等。
(二)继续完善制度,切实把管理重心下移,以责权利一体化的方式落到实处
为了激发各单位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发展意识,学校坚决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支持各单位部门按照学校总体战略部署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特色发展之路。管理重心下移是把双刃剑,既扩大了各单位部门的发展自主权,但又同时对各单位部门领导班子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各单位部门领导班子具有自律意识、团队意识、发展意识,具有团结教职员工的凝聚能力、高效部署工作的谋事能力和创新推动工作的开拓能力。因此,管理重心下移必须要做到责权利一体化下移,这是进一步完善分配激励机制的基础性工作。
(三)以教学评估工作为契机,切实推进教学工作内涵建设
一般来讲,教学工作也可以分为内外两个层面。一个是指教学工作规范的外在层面(比如,常规教学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备课、答疑、课堂纪律、听课、评教、档案、考试及其它常规教学活动等等),另一个是指教育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内在层面(比如,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产学研合作教学实践与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素质教育研究等等)。在构建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方面,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层面的考量,即要切实推进教学工作内涵建设。否则,分配激励机制就难于体现正确的导向。
(四)进一步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和正确的导向意识
学校将坚持“二级分配”机制这个大的框架,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分配激励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同时将在实践操作上不断强化民主、公开、透明,着力解决在操作过程中潜在的偏离正确导向的制度性问题。
(五)加大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力度,继续推进学校入主流
正式实施《教师进修管理办法》、《人才招聘管理规定》、《“荆楚学者”计划实施办法》等三个队伍建设方面的文件,下决心大力支持教师学习进修和带头人队伍建设。在投资教师进修和队伍建设方面,切实树立起“不惜砸锅卖铁”的大气魄;学校将结合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等工作,认真解决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行管队伍与教师队伍比例失调的问题,改善队伍结构。
(六)强化教授治学,积极探索现代大学管理运行机制
学校将着力探讨“去行政化”的有效途径,切实坚持“教授治学、全员育人”,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切实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的重要作用,保证教授专家群体依法履行学术职责,建立院(部)民主管理与自主发展、自我完善机制的科学组织形式。着力打造“荆楚论坛”学术品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七)狠抓战略项目建设,着力提升执行力
学校将以战略项目建设为手段,着力提升执行力,深入推进内涵建设。将把一系列战略任务项目化、指标化、具体目标化,同时实现项目负责人、专项经费、考核指标、奖惩措施等方面予以一体化捆绑。下一步面临的主要战略任务首先有,队伍建设、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践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等。
(八)以评促建,务实推进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
大力推进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和学士学位授权评估迎评工作。2011年是学校迎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攻关之年,我们将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把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作为学校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使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将学校整体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督导等活动,进一步加强评建工作指导和督导工作。
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学校将制定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通过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等级设定教学工作量系数,实行末位淘汰制。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全面规范学校教学工作,深入实施质量工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九)统筹做好学校各项工作
我们将从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高度,继续重视体育工作,支持我校群众体育运动总会的工作;继续完善后勤运行管理体制,财务运行管理体制建设;探索完善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校医院以及附属医院的运行管理机制,积极支持其发展;深入推进学生社团工作和素质教育工作,促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实践;进一步做好招生就业工作,探索提升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的新途径新方法;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完善学校发言人制度;继续积极做好离退休老同志的服务工作,从内涵建设的高度积极发挥老同志的巨大作用;进一步做好其它各项工作。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实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湖北省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这是荆楚理工学院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全校教职员工只有团结一心,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继续发扬“崇学尚德、克难奋进、求实创新”的荆楚理工精神,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步伐,扩大开放力度,我们才能深入推进内涵建设,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实现办人民满意的大学的美好愿景!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正处在改革、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重任在肩,催人奋进。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紧迫的责任感,居安思危,扎实工作,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再铸新辉煌,为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持续努力,奋斗不息!
谢谢大家!